连勃列日涅夫都犯怵!原版阿富汗战争计划,苏军要一路打到印度洋

苹果买球软件
新闻动态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苹果买球软件 > 新闻动态 >
连勃列日涅夫都犯怵!原版阿富汗战争计划,苏军要一路打到印度洋
发布日期:2025-02-05 12:21    点击次数:144

阿富汗,这个地处亚洲交汇处的国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长年累月的战争、百姓生活的困苦,还有“塔利班”和恐怖分子的阴影。但其实,它还有个挺出名的绰号,叫“帝国葬身之地”。

从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到大英帝国、美国,一旦他们在阿富汗吃了败仗,接着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尽管美国开始显露出衰败的苗头,但说实话,之前被称为“帝国坟场”的地方,其实让苏联吃了大亏。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没多久,就分崩离析了,那个红色巨人彻底不见了踪影。

不少人觉得,苏联当初攻打阿富汗是个错招,但如果他们瞅见苏联将领原本打算的“阿富汗作战方案”,可能想法就会有点不同了。因为在那个最初的计划里,苏联是想一路打到印度洋,找个“出海的地方”。

【为什么苏联会选择出兵阿富汗?】

上个世纪,苏联这个大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感觉真是既喜欢又有点怨。它一度像是我们的“大哥”,但后来我们也和它翻过脸。不过,当苏联真的突然解体时,很多国人都觉得挺惋惜,心里也有点儿没着没落。

苏联的垮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点,跟他们打进阿富汗这事也多少沾点边。

那时候,阿富汗有个“红色亲王”,还有个支持苏联的政府,可苏联为啥还是要打进阿富汗呢?

可能得从达乌德那儿讲起。达乌德是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的堂哥,他最出名的“标签”是“亲苏”,是个站在苏联那边的阿富汗亲王,所以大家都叫他“红色亲王”。

上世纪50年代,查希尔国王让达乌德当上了阿富汗王国的政府首脑,希望他能给阿富汗带来社会经济方面的新变化。

达乌德没有让国王失望,他搞了一系列政治、社会、经济上的新政策。他不仅改了土地和税收制度,还打破了一些阿富汗老规矩,让女性不再受那么多束缚。虽说他的改革不算太猛,但还是惹毛了阿富汗上层的那些人。

最终,查希尔国王退缩了,他打算不再继续改革,并且还因此把达乌德首相的职位给撤了。

改革虽然停下了脚步,但达乌德在阿富汗还是很有分量。他心里藏着大志向,琢磨着要把大权抓在手里,重启改革之路。

1973年,国王查希尔出国看病去了,这时达乌德瞅准机会,发动了政变。这次政变有苏联在背后撑腰,所以进行得很顺畅,达乌德轻轻松松就当上了领导人。他宣布成立共和国,还让自己当上了总统。

这让达乌德和苏联都乐开了花,但好景不长,苏联就高兴不起来了。原来,达乌德在坐稳了位子后,竟然想“甩掉苏联”。

达乌德不单把改革的脚步慢了下来,还说要涨给苏联的天然气价钱,这些做法都让苏联那边非常不高兴。

另外,达乌德和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政党——人民民主党之间关系紧张,所以他不仅把阿富汗的最高权力机构给解散了,还动手清理了国内的左翼力量。

阿富汗一直以来都是亚洲的重要位置,那时候的阿富汗,对强大的苏联来说就像是“软肋”一样,所以苏联肯定不会接受达乌德的“反水”。

所以,苏联又一次帮了阿富汗一把,让那边发生了政变。这回,人民民主党的头儿塔拉基成了政变的主角,顺利坐上了高位。

塔拉基是个铁了心的亲苏联派,他老觉得自己就像是“勃列日涅夫的优秀门生”,这让苏联方面特别安心。要是这种好情况能一直保持,说不定苏联最后也不会走到“攻打阿富汗”那一步。

但阿富汗这地方,野心家就是多得出奇。不少看上去像是“亲苏派”的人,其实都只是拿苏联当跳板来实现自己的野心。等他们掌了权,阿富汗反而会朝着跟苏联完全相反的方向走。

因此,看起来勃列日涅夫“非得”要入侵阿富汗不可。

【原版进攻计划,连勃列日涅夫都犯怵】

在阿富汗,还有位挺厉害的人物,叫哈菲佐拉·阿明,他以前在美国念过书,是塔拉基一手提拔的心腹,还帮忙建立了人民民主党。

在塔拉基成功夺权之前,阿明对塔拉基表现得特别忠心,他多次说塔拉基是他的“指路明灯”,还亲自动手为塔拉基树立了“个人威望”。

不过,就是阿明,在塔拉基掌权后,开始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勃勃。他小心谨慎地布局,慢慢地把阿富汗的军政大权都抓在了手里,让塔拉基变得有名无实。

1979年3月份,塔拉基在名义上还是阿富汗的“指路明灯”,可实际上阿明才是掌控阿富汗大权的人,这让塔拉基心里很不痛快,同时也让苏联感到了一丝不妙。

在勃列日涅夫看来,塔拉基是真心跟着苏联走的人,阿明就不一定了。所以,他们盼着塔拉基能长久地掌控阿富汗的权力,好保住苏联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塔拉基和苏联很快达成共识,想找个机会把阿明给解决掉。

据说,苏联和塔拉基商量了一个暗杀阿明的办法,塔拉基假装要和阿明谈工作,把他骗到总统府,打算在那里动手。但这个计划也没成功。有传言说,阿明早就收买了总统府里的人,提前知道了这个暗杀计划;还有人说,阿明根本不相信塔拉基了,所以在去总统府之前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不管怎样,阿明在这次刺杀里也算捡回了一条命,而且他随后还利用自己的武装抓住了塔拉基,自己当上了领导。

苏联看这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就转而一次次地试探阿明对苏联的看法,盼着他也是个真心亲近苏联的人。

但是,苏联对此很失望。阿明虽然口头上总说和苏联关系好,可心里却打算让阿富汗在美苏之间站“中间”。他一边赶走那些亲近苏联的人,一边又偷偷和美国代表见面,想要重新和美国建立关系。

说白了,阿明比以前的达乌德还要贪心,他打算站在“中立”的位置,从美国和苏联两边都得到好处,但苏联是肯定不会答应的。

另外,那时候全世界都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元不跟黄金挂钩后,美元就大幅下跌了;再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机让油价飙升,苏联自然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时候,苏联因为油价大涨赚了好多钱,心里就琢磨着要趁这个机会扩大势力,给美国点颜色瞧瞧。

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到了阿富汗身上,心想只要完全拿下阿富汗,苏联就能掌握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路,说不定还能开通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道路呢。

所以,苏联的领导层做出了派兵去阿富汗的决定,并且把怎么攻打的具体计划交给了阿赫罗梅耶夫大将去安排。

其实,阿赫罗梅耶夫并不赞成攻打阿富汗,因为他心里明白,攻打阿富汗到头来也就两种可能的结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投入,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快速占领阿富汗,还打算继续往南推进,把巴基斯坦也一分为二,这样一来,就能直接从苏联开通一条到印度洋的路,让苏联在印度洋上有个“门户”。

这个结尾瞧着挺不错的,好像苏联长久以来想开辟到印度洋道路的梦想成真了,不过得花大力气,用上好多人力物力,说不定得把苏联的老本都搭上,可能会让苏联吃个大亏。

而另一个更糟糕的结果可能是:苏联也可能会像之前一样,掉进那个让许多帝国覆灭的陷阱,最后慢慢衰落下去。

不过,阿赫罗梅耶夫提出的反对声音没人理会,他只好按照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指示,去制定一份战斗方案。

阿赫罗梅耶夫心里清楚哪种结果对苏联更好,所以,他费尽心思制定了一个连勃列日涅夫都感到害怕的作战方案。

第一步计划,就是要赶紧派出好多军队,快速占领阿富汗,并且把里面的反对力量都消灭干净,让苏联能稳稳地控制阿富汗。这个打算呢,本来就是苏联高层心里盘算好的,没啥不对劲。可接下来的计划,却让勃列日涅夫大吃一惊。

阿赫罗梅耶夫建议,苏联在完全控制阿富汗后,应该再接再厉,把巴基斯坦在印度洋边上的地方“切”出一块来,形成一个亲近苏联的新国家。

这样一来,苏联就能拥有自己的出海口,同时也能阻挡美西方势力继续从四面八方渗透到阿富汗或是苏联的其他加盟国,让苏联的政权更加稳固。

要是想实施这个计划,先不说得花多少东西和钱,光是士兵就得要20多万才行。

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感到害怕的原因,虽然这个计划确实能一次性解决阿富汗的问题,还能让苏联在中东甚至南亚的战略提前实现,但他原本只想派三五万人去,给阿富汗一点颜色瞧瞧,根本没想过要把整个苏联的力量都搭进去。

这个方案肯定是没法通过审批的,尽管苏联最后还是打了阿富汗,但他们实际用的却是另一个方案。

【拖死了苏联的“帝国坟场”】

这个方案也是阿赫罗梅耶夫想出来的,他心里清楚,原来的方案很难被批准,所以,他还准备了一个“容易理解版”的方案。

这个计划挺直接,苏联可以用像“快速突袭”这样的方法,派10万大军快去快回,迅速占领阿富汗,然后在那里建个真正听苏联话的政府,之后就赶紧撤,免得被战争拖住脚步。

这样一来,既能教训一下阿富汗,达到苏联的目的,又能省下不少战争开销。对勃列日涅夫来说,这个计划显然更合适也更靠谱,所以苏联最终采纳并执行了这个作战方案。

很明显,就连很有战略头脑的阿赫罗梅耶夫也没料到阿富汗这个“难缠之地”有多厉害。苏联虽然很快就“占领”了阿富汗,可后来却怎么也撤不出来,结果真的在阿富汗被“拖垮”了。

1979年12月,苏联打算对阿富汗采取行动,首先动手的是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他们乘坐飞机直接降落到喀布尔,开始对阿明进行秘密刺杀。

但是,尽管克格勃用了毒杀、狙击等手段,阿明还是活得好好的。没办法,苏联就在西方的圣诞节那天,出兵去了阿富汗。

苏联派出了8万大军,还有1800辆坦克和2000辆装甲车,他们不仅干掉了阿明,还迅速掌控了阿富汗的各个要害部门,基本上把阿富汗全境都占领了。而这一切,苏联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

苏联很快就支持卡尔迈勒建立了亲苏政府,打算靠这个“红色”政权来管理阿富汗。不过,苏联在处理阿富汗问题上,显然是过于乐观了。

苏联原本以为,只要帮阿富汗建个听自己话的政府,就能马上撤走。可美国这些国家,哪能眼睁睁看着苏联把阿富汗给掌控了而不采取行动呢?

接着,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就开始帮助阿富汗国内的反对力量,不光给钱给武器,还派了军事人员去训练反对派,让他们变得更强。

反对派的力量越来越强,卡尔迈勒的政府军根本没办法打败他们,所以苏联军队一直没办法从阿富汗撤走。

战争持续的时间越久,苏联花在战争上的钱也越来越多,这让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都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在政治和外交方面陷入了很大的麻烦。

戈尔巴乔夫当了领导后,就决定把苏联军队从阿富汗撤回来。按照之前商量好的,1989年2月,苏联军队全都离开了阿富汗。这样一来,苏联想要一路进军到印度洋的愿望,到最后也没能实现。

这场打了好久的战争,让苏联花了450亿卢布,不光把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赚的钱全用光了,还欠了很多外债,真是亏大了。

更关键的是,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派去了大约80万到104万的士兵,结果导致差不多1.5万人丧生,这比战前预想的投入要大得多。

对苏联来说,可能最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阿富汗真不愧被称为“帝国坟场”。虽然阿富汗自己也元气大伤,但它又一次把一个大国给拖垮了。战争结束仅仅两年后,红旗就不再飘扬,苏联也随之分崩离析。

尽管西方的和平策略对苏联解体有很大影响,但可能更关键的是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这让苏联实力大打折扣。各个加盟国瞧见了苏联的衰落,都急着想要分家单干。

这么说吧,阿富汗战争可能就是让苏联解体的那个开始的事儿。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